在過去的一年,綿陽小間距LED顯示屏行業發生了很大的大變化,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下綿陽小間距顯示屏行業的發展趨勢總結,大家快來看看吧!
1.歷史性利潤下跌,小間距LED進入新階段
對于小間距LED顯示行業而言,增長仍是2019年的主旋律,但是也需要注意到,增速放緩的事實。
數據顯示,2019年國內小間距LED大屏市場延續了此前的高增長態勢,盡管增幅下滑到不及2018年的一半,2017年的三分之一,但市場成長率仍普遍在2-3成以上,仍屬于高速成長區間。并且,考慮到基數較大的事實,實際增量規模仍不容小覷。
但與此同時,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的事實也爆發出來。從幾大上市企業財報看,部分企業凈利潤下滑已成不爭的事實,甚至還有部分企業將出現虧損。這也從側面反應了“價格戰”趨勢的日益明顯。
業內人士認為,其背后原因是由于上游LED芯片面臨結構性過剩問題,進而壓低了終端顯示產品的成本,這也進一步降低了小間距LED顯示行業的門檻。特別是在三四線新興市場,用戶對于價格更為敏感。而這樣的低端市場爆發,也反過來對中高端市場產生了沖擊,加劇了整個行業的成本競爭壓力,特別是壓縮了頭部企業的利潤水平。
再來看頭部企業,雖有mini-LED/micro-LED等新技術在手,但短時間內,這些技術及其市場尚不夠成熟,不易變現,短期內反而會成為研發成本負擔。
業內人士表示,此輪利潤下滑,代表了市場的高度成熟,是結構性的改變,而適應新的發展階段和成長節奏,是當下小間距LED企業無法回避的關鍵性任務。這其中,探索產業鏈延伸、加強應用端能力建設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等策略都是極具借鑒意義的做法。
2.四合一與巨量轉移,兩條腿走路
0.X時代,mini-LED和micro-LED被視作搶占未來新技術高地的關鍵而吸引了諸多廠商的研發焦點。而在實現手段上,當前卻呈現出了“四合一”與“巨量轉移”兩條技術路線。下面我們就來分別講一講。
更小的燈珠就意味著單位面積內燈珠數量的驟增,同時由于其所需的巨量轉移工藝難以滿足當下規?;a需求,因此,部分廠商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,采用了四合一封裝方式生產mini-LED屏。
采用將四個像素組封裝在一個燈珠結構中的方式,四合一方案既具有COB產品的顯示性能和堅固性,又巧妙地回避了巨量轉移的困難。另一方面,終端屏幕采用常規焊接工藝,繼承了表貼技術的低成本、成熟性、單一壞燈易于維護的優勢,便于充分利用現有生產線,實現規模量產。
3.mini-LED賺足吆喝,但缺乏場景落地
自2018年開始,mini-LED領域不斷有新的技術突破和產品推出,作為其目前的兩大應用——液晶顯示背光源和小間距LED顯示屏,近來也陸陸續續有不少產品問世,一時間,mini-LED被推上了顯示行業熱搜榜。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到,無論是mini-LED背光的液晶電視還是小間距屏,距離真正的普及型應用可以說還有很大距離。業內人士認為,缺乏場景落地仍是阻礙該技術推廣應用的.大障礙。
Mini-LED落地難,原因很多,首先是由于芯片尺寸的減小,帶來了制造工藝、穩定性、修復操作等諸多難題,短時間內難以得到**解決。同時,制造成本的增加造成了mini-LED顯示產品的價格與同尺寸的其他顯示技術相比沒有優勢可言。
不過,盡管困難重重,仍無法否定mini-LED的應用前景。一方面是其技術**性,通過燈珠縮小,可以在LED大屏上做到和液晶電視、OLED電視差不多的像素密度,同時擁有更高的亮度、色彩表現力和更大尺寸。
另一方面,正是由于這諸多難點的存在,才使得mini-LED能夠成為現階段頭部企業構筑競爭優勢的“壁壘”,這對于企業擺脫當下的同質化競爭困局,謀求新的利潤空間而言,無疑是理想的選擇。
技術在進步,盡管我們在2019年沒能看到mini-LED產品大幅降價,被廣泛應用,但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。
4.綿陽小間距LED挺進會議室,三足鼎立格局形成
盡管近年來小間距LED會議屏的推出并不是什么新鮮事,但在2019年,我們仍然看到了一些新變化。
作為行業發展風向標事件,InfoComm China 2019上,面向會議室應用的小間距LED屏著實亮眼:其不僅成為小間距LED屏企幾乎家家都有的產品類型,更吸引了傳統商用顯示、安防產品、DLP拼接,甚至投影機品牌,都有此類產品展出。一時間,小間距LED會議屏,似乎成為了大屏商顯的又一個兵家必爭之地。
究其原因,伴隨像素間距水平的不斷縮小,特別是mini-LED/micro-LED的問世,將像素間距拉進P0.X時代,LED屏的分辨率水平,特別是在中小尺寸上,得到了飛速的進步。于是,以往在會議室主打的中小尺寸屏區間上,由于分辨率不足而被排斥在投影機和液晶平板之外的小間距LED,也具有了競爭資格,三足鼎立的趨勢已現苗頭。
看到這里不知道大家了解了綿陽小間距顯示屏的趨勢了嗎?歡迎關注創意未來電子科技,為您帶來更多的實用資訊,如有不同見解可以留言或來電交流哦。
文章轉載自網絡,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。